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用户名: 密码: 注 册
 
您当前的位置:幻想科技未来 > 从批判传播学看《后浪》的讨论现象

来源:机核网 ,作者:暴君


《后浪》这支短片,在五四青年节B站联合多家主流媒体全网发出,制造了强烈传播穿透力,可当它来到在土地上用双脚丈量生活的年轻人面前时,却遭到了很少见的如潮恶评。关于《后浪》的批判内容已经很多了,本篇文章想以我刚刚学习的知识——“传播学:批判性导论”的视角,向大家展示《后浪》这一讨论、批评事件在中文媒介环境变化历程中,绝不是孤立、巧合的事件,而是某种必然的历史选择甚至可能是一次节点。
任何一次传媒事件,借由它发起一次庞大社会讨论,一定与背后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结构变动密不可分。

刻板与遮蔽

短片中最受诟病的一点在于“年轻人”这个抽象的词,被视频影像中那些各种商业产品的年轻消费者物化塑造出实体形象,这个形象也自然与演讲词中的“后浪”划上了等号。而这就直接导出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就是这样光鲜、亮丽的消费者的结论。
但认真反思都能意识到“90后”、“00后”这样融入我们口语的刻板印象词汇,渐渐已经失去了明显“年代烙印”的标签效果,随着物质条件的总体变好,那种高度同一性的特征也减弱了。个人主义流入精神社会的毛细血管后“90后”、“00后”这样的群体再也不是完整一块的,在他们内部围绕着因由地区、由文化、最突出的是由阶层其中会蕴含巨大差异。而短片中的“后浪”只能代表一部分年轻人,代表的是典型中国城市中产家庭培养的一代年轻人。哪其他的呢?其他的年轻就这样消失了吗?
这种以沿海——城市——中产阶级的倾向已经笼罩中文传媒环境很久了。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家默多克曾提出过三个分析框架,而第一个是要求是:我们要关注传播控制权的不平等分配和财富,权利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大众传媒和社会分层结构”。这么说有些文绉绉,简要说任何一种传播都不可能全知全面代表所有社会群体为他们发声。它一定有一个突出与遮蔽的过程,这种不平等的分配话语的过程,是和更大社会背景下的财富、权利不平等有同构性的,尤其是与大众传播的话语分配差别与阶级结构的关系。反过来用大俗话说就是我们挂在嘴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商品化、市场化来到中国,曾在大众传播领域有统治地位的各级电视台制作节目自然也要符合广告商的目标,而广告商的目标自然是沿海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城市中。媒体中的城市中心主义,中产阶级主义发展的非常明显对工农阶级有遮蔽和钳制的社会影响。当我们的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电视信号村村通、户户通渗入社会毛细血管的最基层农村,然而电视中播放着的、最受欢迎却是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电视剧——《爱情公寓》《家有儿女》《流星花园》等......这样的现象会造就了些什么?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个人亲身感受就是:面对自己的故土感知不到情感,特别向往大城市觉得那才是“正常”的生活。

主体、价值的争夺

曾经我们的话语里最常出现的人民,似乎渐渐淡出舞台被替代为强调西方语境的公民、消费者、大众,而大众这个词语意里本身就有同质化,面对文化产品没有抵抗能力的含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交往批判理论》这样说道:
资本媒体是一种多重的物化形式:第一种形式,他们把人降低到广告顾客的地位;第二种形式,资本主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商品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如,以消费者购买的文化商品的形式,或以媒体消费者/互联网消费者自己成为受众和用户商品的形式等...
我们从群众路线到自由主义、专业主义、技术理性等得引入,我们的传播生产以及文化产品中究竟是满足谁的趣味,满足了谁的文化需求,在媒介世界里谁转变成了弱势群体?与此同时,媒体的市场竞争中,媒体是何重新将“弱势群体”的形象进行重新再现与塑造?
大城市的中产阶级被媒体塑造为社会主体,但他们真的是主体吗?宪法与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也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争取自己的主体性......
拼多多的假货让我们诟病,但它的突然崛起,让我们看到7亿庞大的在公共领域里面并没有长期可见的社会人群,他们的对于消费品的渴求,趣味与偏好猛然摆在我们眼前。《后浪》这部短片的宣传模式, 不由让人想起之前 《新闻联播》结束后的快手广告 《点赞可爱中国》,在央视1套全长2分钟的黄金时段包场,这个有些“另类”的短视频平台,却被越来越多社会学学生、非虚构写作者、纪录片导演所关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讯息”,而我们也能从这些媒介中读到某种来自人民的讯息。
而B站在一段时间内较火的内容其实也常常充满着“土味”,他们有的从快手乡土发芽转移,有的只是简单的鬼畜、嘲弄...而B站这支短片也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在B站生活榜单《后浪》之下就是《非浪》,这或许是来自他们的一次还击。
文化现象似乎是能嗅到风向的,电影领域也出现这样的现象,毕赣的《路边野餐》用诗把目光聚焦在了西南大山,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与父亲一道讲出了平原上的乡音。很多作品,把全球市场自由主义文化语境体系中关注消费者和公民的新崛起的城市中产阶级的视线,转移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和农民身上,把他们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而非受人文关怀的他者和弱势群体。
我觉得这次的《后浪》讨论、批判事件,会让跟多从事传媒的人意识到这样的历史脉络。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中很多话语与理论来源于中国大学慕课华东师范大学吴畅畅老师的《传播学概论》,文章结合一些现实现象和自己的感想做了一些转录,本篇文章全部内容基于自己的“有感而发”,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看法,也感谢我自己的传播学老师。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 总裁热线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8 世华企中俱网
http://www.wocec.com

世界华人企业家(中国)俱乐部有限公司主办